EN
王缉思院长参加“国际秩序演变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题研讨会

作者:李念 陆诗怡 发布日期:2015-12-31


2015年12月12日,王缉思院长参加由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和中国国际问题基金会主办的“国际秩序演变与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主题研讨会,并做主旨发言。来自全国各地和各有关部委的35个学术研究机构、20多家中央及地方媒体等单位近200名与会者参加了此次研讨会。



王缉思:奥巴马主义下的2015美国“战略收缩期”

 

纵观美国2015年的外交行动,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谈判取得实质性进展,时隔53年后恢复与古巴建交,将伊朗核危机爆发的可能推后了至少十年,不谓不热闹,但是再进一步考察,似乎也只有这几项可圈可点。在乌克兰危机、打击“伊斯兰国”恐怖势力中,美国并没有出台具体而有效的措施;对中国所提倡建立的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态度也从严重保留到逐渐软化。日前,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在“2015年国际形势与中国外交”研讨会上将此概括为“2015年,美国仍处在冷战结束以来最明显的战略间歇期和最长的战略收缩期,对外干涉的意愿和能力都呈下降趋势”。他认为,由此“奥巴马主义”也显示出鲜明的特色——强调国内政治和国际经济问题优先,遵循“不干蠢事”的外交原则。

 

 

国内优先:“我将美国拉出了经济泥潭”

 

在这一年,奥巴马将经济振兴和社会变革计划置于首位,把主要精力和资源都投入了国内事务。奥巴马近日在东南亚答记者问的时候说,我最主要的政治遗产就是将美国拉出了经济泥潭,国内经济成功复苏,就业率上升,医疗改革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王缉思指出,从这一回答中可以明显地看出奥巴马“国内第一”的政策倾向。而他确实交出了比较满意的答卷,美国最近的失业率维持在5.0%到5.1%,年度GDP涨幅可望达到2.1%到2.2%,且明年应该还会进一步增长,财政赤字也降到他执政以来最低水平。

 

美国国内的政治生态发生了深刻变化,总趋势有利于经济振兴,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奥巴马可以高枕无虞。美国国内的政治左右极化趋势并没有好转;国内贫富差距进一步加大,不平等问题突出;中产阶级抱怨颇多,因为他们的生活水平相较于经济发展速度并没有明显上升;随着新移民的大量进入种族矛盾逐渐浮出水面,而这些问题在短期内都没有办法纠正,需要更多的政治手段和智慧。

 

国际政策:进入战略间歇期和战略收缩期

 

在国际问题上,奥巴马也同样将经济问题放在了最重要的位置。王缉思认为,奥巴马最重要的外交调整,就是将对外战略的主要关注点从以反恐、防扩散为中心的军事安全议题,转移到了以维护全球金融稳定、促进世界经济复苏为中心的经济安全议题。这是奥巴马主义的主要特征,即奉行经济优先原则,强调多边关系,注重国际机制建设和全球治理问题,与他的民主党前任奉行的“克林顿主义”一脉相承。

 

究其原因,一是美国的欧洲盟友实力受损,日本经济长期低迷,西方整体力量及影响力下跌。二是中国等新兴大国力量和国际影响速度上升。三是在网络化时代国家权力分散下移,全球治理问题日益复杂,美国在反恐、气候变化、网络安全等问题上掌控国际规则的能力受到削弱。四是美国集中精力于国内事务,干预外部事务的信心和动力减弱。这导致美国进入了冷战结束以来最明显的战略间歇期和最长的战略收缩期。

 

 

“不干蠢事”:七年中未出动地面部队

 

但是与前任不同的是,奥巴马奉行一项简明的外交原则,用奥巴马本人的话来说,叫做“不干蠢事”(Don’t do stupid stuff,简称DDSS)。奥巴马曾说,“自二战以来,我们所犯的错误里代价最高的一些错误不是来自于我们的自我克制,而是来自于我们鲁莽地进行军事冒险的意愿”,王缉思解释道,奥巴马所鄙弃的“蠢事”,首推布什政府发动的阿富汗战争和伊拉克战争,这意味着,在奥巴马看来,对外军事冒险使美国犯了很多错误,因此他强调“克制”和“收缩”,这也可以解释七年来美国为什么从未出动地面部队发动过大规模战争。因此,在打击“伊斯兰国”等事件上的收效甚微也可以得到某种解释。

 

“不干蠢事”还意味着未来不能同中国等新兴大国对抗。奥巴马政府在加强针对中国的军事部署的同时,又努力加强同中国军方的接触与合作,希望通过完善危机管控机制,尽可能降低同中国发生战争或战略碰撞的危险。

 

奥巴马认为,刚刚经历了两场令美国筋疲力尽的战争之后,国家需要休养生息。他执政以来,中东地区发生的“阿拉伯之春”、“伊斯兰国”异军突起等重大国际事件打乱了美国稳定中东的长远构想;伊拉克和阿富汗的乱局亦使奥巴马政府和许多美国战略家逐渐认识到,西方民主法治在那些国家“水土不服”。因此,美国虽然没有放弃以自己的价值观改造世界的幻想,但在实践上已经更多地强调世界秩序的稳定,而非介入他国内政颠覆政权推动政权更迭。这是“不干蠢事”另一层心照不宣的含义。

 

同时,奥巴马也相当注意不与整个伊斯兰世界为敌。在打击“伊斯兰国”和谴责巴黎恐怖袭击时,他一直恪守着一条底线,不突出“伊斯兰”或“穆斯林”这个群体的名称 ,显然是在有意向美国内外巨大的穆斯林人群释放善意。从奥巴马对古巴的复交、改善与越南关系、对伊朗有所转变的系列态度来看,王缉思认为,不得不给人一种遐想:如果朝鲜在核问题上的立场软化,美国对朝鲜的敌对态度是否也会改变。不过,目前尚未看到两国关系解冻的任何迹象。

 

选举之后:“韬光养晦”未见终结

 

奥巴马的外交实践及其指导思想和理念引导美国进入了一个美国特色的“韬光养晦”阶段。王缉思推测,“如果国际没有发生完全出乎意料的事件,在剩下的一年任期中,奥巴马还会如此。”

 

问题在于,美国全球战略的上述调整是奥巴马两个任期内的特殊行为方式,还是代表了一种长远趋势?王缉思认为,在美国国内,部分战略家和舆论认为,所谓“不干蠢事”,实质上是一种无所作为的保守思想。批评者认为奥巴马放弃领导责任,过度强调气候变化这种传统安全和全球治理问题,忘记地缘政治的争夺,听任中国在西太平洋、俄罗斯在乌克兰或其他地方的抢夺,没有抓住领导权,中东问题上进退失据压低国防军费,不敢大胆同专制政府就人权问题开展交涉等等。尽管批评犀利,但是对于“具体而明确的做法”,批评者又乏善可陈。因此,下一届无论是民主党还是共和党上台,大概都不会完全推翻现在的“韬光养晦”的中心理念,但可能会适当修正,在外交上显得更加积极,更加强硬,更加敢做敢为。

 

王缉思总结:奥巴马政府上台七年来,在全球战略和一系列外交政策,上进行了大幅度调整,实现了一种外交转型。但奥巴马主义在多大程度上能够得以延续,还取决于世界大势,也取决于突发事件和美国以外的行为体的所作所为。


(据研讨会发言观点采访后整理)


编者按:本文摘选自文汇报,作者李念、陆诗怡。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