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6月30日上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于铁军应邀参加了由光明日报社、中国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育出版社等联合主办的 “高校智库建设”论坛并作发言。出席会议的专家、学者有:北京师范大学校长董奇、光明日报总编辑何东平、教育部社科司司长张东刚、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张力、高等教育出版社社长苏雨恒、厦门大学副校长邬大光等。会议由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瞿振元主持。

于铁军副院长的发言主题是“发达国家高校智库建设经验与借鉴”。他首先从个人的访学经历展开,并以美国三所大学智库:哈佛大学贝尔福科学与国际事务中心、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及普林斯顿大学伍德罗·威尔逊公共与国际事务学院为例,分别剖析了上述三所高校国际问题研究智库的自身特色与运作机制,并就美国一流高校智库的建设经验进行了分享。最后,于铁军副院长指出,综合性高校智库的发展应依托基础研究,运用跨学科的研究方法,以问题导向为前提,提高政策意识,把眼光放长远。在生产思想和政策的同时,培养高质量的人才。

以下为7月14日刊于《光明日报》的发言稿:
世界一流大学智库的经验与借鉴 于铁军
美国是世界上智库最发达的国家。布鲁金斯学会、卡内基基金会、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兰德公司、对外关系理事会等等,都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但我认为美国智库发达的根基还是在大学,是大学中扎实的基础教育和鼓励创新的研究体制源源不断地为社会上各种智库制造和输送人才。
总的来看,这些大学的智库建设经验有不少共同特点。
依托于雄厚基础研究力量的跨学科方法、明确的问题意识和政策导向,是这类一流大学智库的共同特点。就操作层面而言,他们的经验更可以学习:
注重学生的参与和培养。很多一流大学智库的研究工作都是专业研究人员和教授带着自己的学生一起完成或者本来就是由学生独立完成的。通过为年轻人提供平台、连接人脉、鼓励合作、培养对政策的兴趣等方式,既培养了下一代的专业研究人员,又完成了相关的政策研究课题,甚至还帮助学生完成了学位论文或者找到了合适的工作,达到了一举多得的效果。
“旋转门”现象与较为畅通的政府沟通渠道。现任美国国防部长Ashton Carter曾长期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贝尔富中心任教,并在斯坦福大学国际安全与合作中心(CISAC)担任访问学者。克林顿时期的国防部长威廉·佩里后来长期在CISAC担任高级研究员。小布什总统时期的国家安全顾问赖斯曾在CISAC工作,现在斯坦福大学的胡佛研究所担任高级研究员。这种人事制度设计加强了高校智库和政府相关部门的联系,一方面使得研究更加有的放矢,另一方面也可以使好的智库产品找到合适的用户,有利于发挥实际的效果。
务实强大的保障系统。欧美日等国的高校智库之所以成为这些国家对外决策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除了智力建设,重要的硬件设施,包括图书情报资料、教学设施设备、网络系统等基础设施建设,是其确保高质量研究与教学成果的关键。作为国家决策重要思想来源的高校智库保持了相对充裕的资金投入,主要靠国家、校方和私人基金会对各个项目的资助。著名的《普林斯顿报告》投入了几百万美元,在世界各地举行了几十至上百次讨论会,专家小组到各处听取意见;学生到国内机构和海外的实习也有相应的经费支持。据估算,在美国一流智库里,工资以外的研究经费投入,人年均达5万美元以上。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于2013年10月正式成立。自成立以来,承担并完成过多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攻关项目,得到充分肯定。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与公民社会项目”发表的《全球智库报告2014》中,北大国际战略研究院位居全球高校智库排名第十,是中国高校中唯一进入世界前十名的智库。
《光明日报》文章链接: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5-07/14/nw.D110000gmrb_20150714_6-1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