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6/20
“中国已经长大了。”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王缉思6月17日在上海外国语大学中东所的讲座上说。
中国经济体量的增长虽然引人注目,但“美国对中国的看法,还是把中国圈在东亚范围之内”。王缉思表示,现在他去美国访问的时候,“跟美国这拨负责东亚事务的人谈大的问题,比如阿富汗、印度、中东的问题,对方不关心,也不跟你谈。他老跟你谈中日争端、南海这些搅成一锅粥的问题。”
“所以我后来这些年跑到中东、非洲、拉美,也去了中亚的一小部分,看看走走。世界大得很,为什么非得按美国的角度去想,把中国按在那样一个地方?这是我的一个思想上的变化。”
讲座结束后,王缉思简要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记者:近期极端主义在整个中东十分迅猛地复苏,中国同样面临极端主义势力的威胁,由此,中国是否应该进一步介入中东问题呢?假如极端主义势力继续壮大,中国该如何应对?
王缉思:从全球趋势来看,极端主义倾向的复苏似乎不可避免。全球化浪潮下,出现了身份认同的疑惑,这种疑惑又被社会不公所放大,再加上现今又有了各种各样的手段,比如互联网、进行恐怖活动达到政治目的等等。对于国家来说,我们需要加强治理,不单需要进行一些刚性的措施,同样需要实施一些柔性的措施。
在应对极端主义方面,实际上各国都有很多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最近有英国学者就对我说,实际上英国应对北爱尔兰共和军的方式中国就可以借鉴。在上世纪末,北爱尔兰共和军制造了这么多恐怖行为,我1982年在英国时,老发生爆炸案,但现在几乎已经在英国销声匿迹了。
记者:在海洋问题上,中国态度似乎前所未有的强硬,被很多国家认为是一个地区规则挑战者?
王缉思:对于中国目前与周边国家的海洋争端,现在媒体将一些议题过度炒作,实际上是没有必要的。比如前段时间一名中国游客在菲律宾被抢劫,就上了新闻,这个事情如果放在古巴可能就不是这么重要。
其实很多事情我们可以换一个角度来想。例如,中国对待南海一些国家,很多人想当然认为,这些国家这么弱小,为什么还和中国较劲呢?但是如果我们站在这些国家的角度来想问题,可能就会多一些理解。
某种社会达尔文主义似乎在我们民众间根深蒂固,亦即认为国际社会就是弱肉强食,认为我们现在是大国了,越南、菲律宾是小国。但是越南也有1亿人口,菲律宾也有七八千万人口,如果他们是小国,那英国法国是更小的国家了,似乎只有美国可以和我们抗衡了。实际上,我们一直在讲,国不分大小一律平等,通过和平手段解决领土争端问题,中国政府也是这样做的。当然,领土是我的就是我的,需要用一些手段去解决。
记者:中国高调召开亚信峰会,推行“一带一路”,参与上合组织等一系列活动,是不是意味着中国新一届政府在安全领域开始尝试创立自己的地缘政治游戏规则?
王缉思:中国现在的确在做一些布局,比如针对中亚西亚的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针对东南亚的海上丝绸之路。这些想法很好,但现在的问题是如何将这些设想具体化。比如很多国家都很期待自身在中国“一带一路”设想中扮演的位置,但现在中国还不能拿出一个十分具体的东西。现在需要做的就是将学术界、经济界以及商界联合起来,做一些具体的项目,拿出一些可行性的报告。
当然,有一些设想的提出更多的是一种政治上的考量,例如亚洲新安全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