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与韩国首尔大学、梨花女子大学举办“东北亚新区域秩序”研讨会

作者:于铁军 发布日期:2014-07-25

2014年1月3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与来自韩国首尔大学、梨花女子大学的师生举行了“东北亚新区域秩序”国际研讨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朱锋教授、于铁军副教授、归泳涛副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栋副教授以及相关学生参加了会议,清华大学孙学峰副教授应邀主持会议并作了发言。


会上,首尔大学Chun Chae-sung教授介绍了他关于东亚国际关系理论化的研究成果。他强调了在东亚研究领域建立系统理论的必要性与特殊性,认为西方的理论可以借鉴,但绝不能照搬,东亚需要因地制宜的理论体系。首尔大学Wookhee Shin教授在发言中讨论了东北亚地区的主权和区域稳定性问题。他提出影响地区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中、日及朝鲜半岛尚未完全解决的主权问题,以及中日韩三国的经济相互依存等。梨花女子大学的Min Byoung-won教授和首尔大学的Doh Jong-yoon研究员也就建立东亚国际关系研究的理论框架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img+036 (1).jpg

img+053.jpg

于铁军副教授在主题发言中指出,在美国霸权相对衰落、势力均衡与国际机制不断发挥作用的基础上,东北亚形成了自助式的安全秩序。中国在此前提下谋求与美国建立新型大国关系,与朝鲜保持盟友关系,与俄罗斯构建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同时与其他周边国家发展睦邻友好关系。中国是否重塑东北亚区域安全秩序,取决于中国对现状是否满意,以及种种内外条件的限制。在转型的关键时期,他国对中国的误解可能导致秩序混乱。未来的区域安全秩序仍会是一个复合体,中国应放宽心态,面对崛起时可能出现的敌意,在埋头处理国内问题的同时向周边国家做出更多安全保证。


朱锋教授高度评价了“再理论化”(re-theorizing)对国际关系研究的贡献,指出东北亚可能取代西方的地位,成为国际关系体系中的重要区域。王栋副教授认为,现在东北亚的区域安全秩序尚未发生转型,但中国的关注点正在逐渐从美国转移到东北亚。将来中国在国际社会中存在四种可能的发展战略:和平发展战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战略、睦邻友好战略与霸权战略。归泳涛副教授认为,应该重视亚洲共同的文化背景和独有的区域环境,以及历史遗产对各国外交政策的影响。


孙学峰副教授为研讨会作了总结,认为东亚秩序自古即被等级控制,“秩序”对东亚有高度重要性。


来自韩国的Lee Bo-mi同学、Lee Jae-hyun同学和Kim Ji-joung同学分别就中日权力转移、亚太区域机制建设和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成果做了发言,并与中国同学进行了讨论。。


与会者表示,将共同期待东北亚地区研究理论化的更多学术成果,并且期待就此展开进一步的交流。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