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12/18
美国的能源状况和中美能源关系广受关注。但是,有关话题的研讨时常受研讨范畴的界定过于宽泛的困扰。基于此,借美国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涂建军来京访问之际,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与清华-卡内基全球政策中心于2012年12月11日联合举办了一次小型研讨会。
来自卡内基的涂建军高级研究员,及清华-卡内基中心能源与气候项目常驻学者王韬先生,会同在京的数位学者就中美能源关系及贸易进行讨论。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查道炯主持了会议。
中美能源贸易现状及走向
涂建军认为,中美间既有竞争也有合作,而这种关系的两方面均有度,而不会出现极端现象。而美国对于中国作为大国的快速崛起,以及中国对美国重返亚洲的种种关注,都可以理解。有关能源讨论的重点则应更多放在如何应对以及如何在竞争中寻求发展。
中海油收购与审查机制:涂建军提到,关于中海油收购Nexen一案他一直持乐观态度,原因在于加拿大需要出口多元化因而需要加强与中国能源合作,以及加方需要与中国合作而与美国保持较为平衡的关系。而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赵宏图就大众更关心的美国安全审查问题未来会有什么变化提出了疑问。涂建军回应道,关于安全审查问题,美加均非完全透明,而相关的决策与政治性有一定关系,例如若美国大选阶段趋近,其相关决策将会趋紧。在未来,尽管相关机制的细则不会明确,但中国与投资国应有相应互动,若中国投资能够给美国企业提供一定机会,否则行业内会出现游说声音,以达到政治与利益上的平衡。
同时赵宏图提出是否有相关资料数据例举对其他国家有相似的审查以减缓民众怀疑与猜忌。对此,尽管众多学者肯定相关资料的透明性的同时,查道炯提出关于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相关历史的研究却相当有限,因此他提出希望就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历史与卡内基以及美国学者进行合作研究,其结果将对中国学者以及普通读者都有一定借鉴意义。核电:福岛核危机后对全球的核电工业危机很大,尽管由于中国受能源限制较大将会继续进行核电开发道路,中国的核电装机容量同样受到一定影响有所落差。然而在此方面,中美合作潜力很大,国内新增核电机置基本确定将采用第三代核电技术,而全球前四的AP1000核反应装置均建在中国,国内主流观念倾向采用美国技术。而未来趋势即将AP1000本土化,中美政府及公司在各个层面都应开展合作。而反观中方在美的投机前景却并不乐观。美国对安全的高度重视使得建造成本很高,这对中国尤有启示。同时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研究院副院长、研究员史丹认为,中国对于将多种技术路线整合争议较大,不同核电站采用不同技术对发展至关重要,另外国内对核电安全没有足够的重视。
中美煤炭贸易与非传统石油:涂建军认为,由于煤炭贸易在美非常敏感,因而中美煤炭贸易未来并不乐观。同时,史丹认为,考虑到贸易成本问题,中国更应该考虑从周边国家进口煤炭以降低成本。继而,涂建军补充到中国煤炭进口地的影响对于煤品质量差距很大,中国还应预先考虑煤质对环境的影响。对于此问题,王韬认为相同问题同样存在于非传统石油方面,不同油类在品质方面相差甚远,有些油较为清洁,而例如加拿大出产的石油砂则对环境有较大影响,而由于石油生产企业信息的高度保密性导致从生产到生产过程中许多环节信息缺失,政府在进行非传统石油种类的选择时信息不全,从而不能充分考虑到其中的成本以及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对此查道炯表示肯定,并提出未来研究方向可以从国别研究转为油品质量和环境的研究。
认识区别
查道炯认为,我们必须清楚地意识到中美双方在能源问题中的认知差距,理解能源话题中美“对话”中的交集与距离,才可以进一步的促进双方能源合作。
美国石油对外依赖度改变:涂建军提到,在05年中海油收购优尼科失败时,美国石油对外依存度为60%,而今年仅为40%。与此相反中国对外石油依存度持续攀升。就此现象,涂建军认为美国在国际石油上竞争的下降使得中美双方剧烈冲突竞争降低。美国由于技术突破以及大量从加拿大的石油进口,使得10年内美国可以不从中东进口原油即保证国内需求。然后,至于美国会不会依旧从中东进口是另一讨论范畴。对此,王韬表示赞同,并提出另一原因在于美国交通需求下降,自04年起,美国人均驾驶里程量下降,反应美国人口结构改变,更多的人居住于城市使得交通减少。燃油需求的减少以及美国国内开采率的上升使得美国对石油进口有充裕尺度,压力很小。然后,在未来,许多人认为美国应不会停止进口中东石油,石油贸易交易会更多作为外交武器以及其他考量作用。
能源安全定义:王韬提到美国石油进口三大国家的顺序已变为:加拿大,墨西哥,沙特阿拉伯,与其有直接对抗的国家很少。美国相对较充裕的生产以及非常信赖的进口来源使得美国对能源安全的定义产生了较大改变。同时涂建军提出而中国超一半原油进口来自政治不稳定的中东地区,这对中国能源安全有较大挑战。虽然中国进口在趋向多元化,总体而言,中东在中国石油进口比例很难下降太多,中国未来能源安全,地缘政治以及外交调整上如何解决在中东石油政策变化将会是较为重要的议题。
中国与世界能源结构区别对贸易格局影响:涂建军认为在能源结构方面与世界平均水平比较上,中国煤炭消耗占70%,而天然气及油仅占4.5%及18%。世界水平对于上述三种资源消耗相对均匀,而美国能源结构与世界平均水平很接近。因此,中国能源结构与世界能源平均水平在互相靠近调整的过程中,会对世界能源贸易有所影响。而史丹认为,由于美国与中国并无较大能源直接贸易,这种结构区别更多会通过中国进口对油价的影响显现以及中国的进口经贸关系紧切后是否会和中东关系更密切,并是否会与对美国关系有一定影响。
观察、研究中美能源关系着力点
查道炯提出希望通过此次会议的讨论,能够更加侧重可操作性问题的探讨,并有哪些话题值得后续跟进以及与卡内基在国际平台上进行合作研究。
投资对等性:涂建军认为,美国应鼓励中国在美能源方面的投资。研究双方均属于能源消费大国,存在天然利益联盟,因而更希望油价问题的透明化。同时他也承认,这种投资需要附设一定条件,投资的对等性在大国间愈加重要。鉴于中国对国际市场的巨大作用,中国需要对合作方提供相应的机会。而查道炯提到,外国对进入中国的投资通常有一种典型看法,即认为中国企业仅需要外国企业的资金与技术,以及未来海外发展机会,并非希望与外国企业长期合作,未提供给对方相匹配收益。这样的信息不利于外国企业对中国能源产业的投资行为。而史丹认为:由于中国体制所限,中方不可能提供完全的对等投资机会。而企业更应该动态考虑,提高实力以保持在中国市场竞争优势,从互补合作变为强强合作。
政策(技术服务与产品分成):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国际部主任庞广廉认为,中国能源方面政策放开尺寸很小,因而不利于产业发展。尤以页岩气等新兴产业的初期起步为例,设置过多障碍会影响发展。中国应提高地方积极性,引进外资,逐渐放开,从而进一步完善产业政策。而查道炯提出了目前中国政策的局限性,外资企业在中国不可以有所有权,中国更倾向技术方面的合作。在未来的发展中,中国是否可以放开走产品分成路线?或采用挪威道路,仅进行技术投资。庞广廉回应到应采用外国公司应作为技术服务公司进入中国,而非单纯向中国企业卖技术。
页岩气与未来发展:涂建军提出,页岩气发展的本质是由于油价居高不下而产生技术革新,而这种革新本身具有不可预测性。同时他认为除去地质因素限制,中国目前机制并不适合页岩气开发。他列举了页岩气第二期招投标结果:中国三大石油公司均未入围。他提到页岩气属于边缘性的油气项目,大公司对此不感兴趣,因而多为中小公司驱动。这种运作方式需要较好的鼓励机制,而中国恰恰较为缺乏。“一抓就死,一放就乱”的根源在于中国没有保护私有投资的权益以及国内腐败问题。王韬也提出,技术并非页岩气开发最大的制约因素,中国水资源的限制以及对环境的影响同样需要考虑在内。同时由于页岩气发展所产生的协同效应压低美国能源价格,使得一些高耗能产业具很大竞争力。这对整个美国经济复苏以及俄罗斯及欧洲限制有一定影响。▲
与会者名单
曹永福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 研究员
陈绍峰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
姜鑫民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 能源研究所 研究员
刘悦 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博士后
刘强 国家气候战略中心
刘志远 国家化工对外经济合作中心 副总工程师 高级工程师
庞广廉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国际部主任外企合作委员会秘书长 国家化工对外经济合作中心常务副主任
史丹 中国社会科学院 财经研究院 副院长 研究员
檀有志 对外经济贸易大学 国际政治经济学系 主任
徐斌 中国石油大学 中国能源战略研究院
王韬 清华-卡内基中心能源与气候项目常驻学者
王瑜 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 国际合作部
涂建军 卡内基国际和平研究院能源与气候项目高级研究员
武魏楠 《能源》杂志社编辑部
查道炯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
赵宏图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 世界经济所副所长、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