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6/25
2013年6月6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在北京大学中关新园为到访的丹麦皇家防务学院“高级参谋培训班”师生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授课及交流。参加授课的有中心学术委员张海滨教授、王栋副教授、张清敏教授、余万里副教授,及国防大学防务学院徐辉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锋教授、丹麦王国驻华大使彼得森(Friis Arne Petersen)、丹麦皇家防务学院院长尼尔斯 王海军少将(Rear Admiral Nils Wang)出席了活动。

首先,由朱锋教授与尼尔斯 王少将致开场词。朱锋教授指出,作为转型期的大国,中国的现实图景兼具复杂性与多变性,希望通过交流活动使到访的军官团成员了解中国。尼尔斯 王少将对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安排此次活动表示感谢,并希望所有学员能从课程中有所收获。随后,彼得森大使就中国-丹麦关系发表了主题演讲。他认为,中国近年来的飞速发展令世界瞩目。丹麦与欧盟高度重视发展对华关系,并对中国在高新技术、能源、农业等领域的积极合作表示欢迎。目前,经贸关系发展,及贸易往来增加已成为发展中丹两国关系的基石之一。伴随着两国交流、理解的不断深入,相信中丹关系必将有光明的前景。




张海滨教授介绍了中国对气候变化与国家安全的新观点。依据政府文件、发言人谈话等一手材料,张海滨教授详细阐明了中国政府对气候变化的认知与判断。在非传统安全议题的重要性日趋凸显的背景下,气候变化已经成为中国国家安全的潜在威胁之一。它对中国的领土质量、环境、经济发展都构成了重大影响。中国政府认为,妥善应对气候变化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一环。但要达成这一目标,世界上的主要国家必须通力合作。问答环节中,张海滨教授解释了非政府组织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的进程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指出,尽管社会组织在气候变化议题中的活跃度逐年增长,但中国政府仍然发挥着主导作用。不仅中国,日韩等国家同样存在着类似现象。这是由东亚地区独特的文化、历史传统所决定的。

王栋副教授的发言以“非战争军事行动”为主题展开。他简述了这一新兴概念与中国军事、外交的关系,梳理了中国军界、学界逐步接受、引进、传播、发展“非战争军事行动”这一概念的过程,并介绍了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与研究机构。中国有众多“非战争军事行动”的实践,包括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代表的生产建设,以汶川地震为代表的灾难救援,以索马里护航为代表的反海盗行动,以及反恐、维稳、国际维和等。“非战争军事行动”在中国的前景主要取决于两方面因素:一是,与之相关的原则和法律;二是,如何处理好其与中国总体外交战略的关系。

张清敏教授对中国外交进行了全景式的介绍,详细分析了中国的世界观、核心利益观、外交决策模式等影响外交实践的重要因素。凭借对中国外交的多年研究,他以统计数据、图表等形式展示了中国外交指导思想的演进过程。中国外交具有内向型的特点,外交战略主要着眼于维护国内安全与经济发展,同时注重以外交为渠道疏导国内压力。近年来,新中国已经越来越深入地融入国际体系,成为国际社会的积极参与者与建设者,并由此形成了中国外交的新模式。问答环节中,张清敏教授解释了中国提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的内涵,并就学员们所关心的中国对非洲投资、岛屿争端等问题进行了说明。
余万里副教授从大历史的视野出发,阐释了中国政治从古到今的发展轨迹。中国的概念古已有之,直到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才形成了现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和领土观念,这也是中国近代史的起点。中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史上常有分裂割据。自秦统一文字对中国历史维持完整性起到了关键的作用。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政治体制不断完善。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各级党委等机构在政治生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最近提出的“中国梦”概念更是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巩固执政党合法性的新举措。中国正在发展战略的指导下,追寻新世纪的大国地位。
徐辉教授讲解了中国的海洋战略与政策。他强调,中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在对外贸易、海洋领土争端等诸多领域内都有着重大利益与关注。传统的海洋争端依然存在,新型海洋安全威胁又接踵而来,诸如索马里海盗等问题的出现,都会加深相关了海洋政策制定的复杂程度。中国已经认识到海洋安全在世界和平与繁荣中所占的重要地位,并对此给予了高度关注。在当今时代,传统与非传统威胁都对海洋安全构成了重大挑战。中国坚持以和平的方式解决争端,通过“睦邻、安邻、富邻”的务实外交,促进经济、安全、政治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