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国、美国与东亚秩序:控制不稳定因素”国际研讨会综述

发布日期:2014-07-11


2013/12/18

 

 

1122-23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与挪威防务学院(IFS)、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共同举办了题为“中国、美国与东亚秩序:控制不稳定因素”的主题研讨会。来自中、美、挪、澳、日、韩等国的学者在会上做主题报告,与会人员就相关内容进行了深入探讨。

 

东道主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朱锋教授首先致欢迎辞,并感谢与会专家学者贡献高水平的论文。挪威防务学院Bekkevold Jo Inge教授回忆了自己上世纪90年代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就学的情况,并表示期待明年五月在奥斯陆举行下一次会议。哈佛大学费正清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Robert Ross主持了第一场讨论。

 

挪威防务学院Oystein Tunsjo教授的发言首先以当下国际体系中发生的权力分配的和平转移为主题,重点探讨肯尼思·沃尔兹关于“极”和“国际体系”的理论框架。他通过三个要素来考察两极格局——核武器、地理因素和经济相互依赖,认为过去十多年中两极格局重新浮出水面。塔夫茨大学教授Daniel William Drezner认为需要进一步考察冷战和今天潜在两极格局之间的差异,用三个要素是否能准确衡量也值得商榷。清华大学孙学峰教授指出,关于“极”的衡量标准应不只限于GDP,对于“单极”这个提法也需要进行反思。其他与会人员的意见也主要集中在不应只用经济标准来衡量“极”。朱锋教授对“实力”这一定义阐述了中国的看法。Tunsjo教授对权力提出了自己的定义,即影响相对较大者拥有权力,他认为这应被视作中国今天发展的一个指标。

 

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王栋教授以东亚安全与经济的双重结构为题作了发言。 他主要分析了中国学界在这一问题上的观点,包括现实主义、自由制度主义以及理想/建构主义。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于铁军教授认为,应更侧重讨论中国外交政策的选择,。Inge教授认为,应该厘清文中讨论的“经济/安全”双重结构与“中国/美国的亚洲”两组意涵的区别。

 

Drezner教授的发言主题是2008年之后的世界经济与治理。他认为中国不是世界秩序的破坏者而是守护者,应该进一步对他国澄清“中国崛起”的实质。具体来说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是中国模式;二是什么样的发展模式是可持续的。北京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教授谢韬认为单极体系中不确定因素会延迟,这会导致制衡政策始终存在。另外,中国的经济影响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只是在个别地区超过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教授Taylor Fravel指出即使中国想要挑战西方的主导权,也没有现成的可以取而代之的理念。Robert Ross教授则对于中国究竟是不愿挑战还是不能挑战抱有一定的疑虑。

 

Robert Ross教授的主题发言用现实主义的政治变量解释冷战后的东亚和平,并回顾了2010-2012年亚洲的不稳定局势和中美的互动。他认为,对地区秩序最基本的挑战不是中美的短期战略选择,而是中国崛起和中国海上力量的发展对地区稳定的挑战。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清敏认为权力资源的分配决定利益,2012年作为中美在本地区互动情况的节点似乎不是很明显,中美如何在本地区维护稳定也还缺乏深入探讨。Drezner教授认为需要增加对缅甸形势的讨论。韩国延世大学教授Moon Chung-in认为除了讨论既有的大图景之外,需要具体的结合点。

 

朱锋教授总结了中美关系和中国对美外交政策的变化。他认为,中国政府需平衡国内和国外的不同要求,中国的相对实力缺乏吸引力,所以中国最好的政策取向是“精神上接受美国,政策上争取利益。”哥本哈根大学教授Bertil Huerlin建议进一步深入讨论战略变化的内容和实质,给出的建议应该有优劣评判。 哥本哈根大学副教授Camilla T. N. Sorensen建议对类似台湾问题等相关领域做一些延伸。

 

 

俄亥俄州立大学教授Randall Schweller的主题发言重点讨论了民族主义及国内政治如何影响外交决策。他指出,中国新的民族主义思潮体现在很多方面,东亚安全中所有的衰落与崛起都是国内政治的反映。他还强调了媒体在其中的重要影响。Robert Ross教授对“崛起国会导致战争的“的论断提出疑问,他认为还要探讨实力与民族主义的相互作用。Moon Chung-in教授认为体系本身不是中性的,要注意领导人在其中的作用和跨国网络的作用。其他学者也对于民族主义到底是结构因素还是国内因素展开了讨论。

 

庆应义塾大学教授神保谦追溯了中日关系正常化以来的诸多因素与变量,提出了中美关系、中日关系及日本的国内政治三个分析的维度。他认为,日本新的战略愿景一是“动态防务”,二是“动态威慑”,并通过发展在亚洲的安全伙伴关系来制衡中国。于铁军教授希望能进一步讨论预算的问题,以及加入日韩关系的分析。 Randall Schweller教授希望能注意金融危机和中美关系发展态势对日本政策的影响。Oystein Tunsjo教授认为应该加入对俄罗斯的分析。

 

 

悉尼大学的James Reilly教授分析了近年来的中国对日政策。他认为,这一领域主要由两个因素相互作用,即由国内强烈的反日民族情绪引发的中国在东亚格局中的竞争姿态,以及中国对冲突高昂成本的戒惧。张清敏教授认为他对于国内民意的作用部分高估,而Robert Ross教授指出要重视美日同盟在这个政策中的影响。

 

Moon Chung-in教授在主题发言中回顾了近年来韩国的东亚政策。他提出了韩国“俾斯麦”式构想,探讨了韩国在本地区制衡政策的可能性。Randall Schweller教授认为,首先要对韩国的“政策转型”进行定义,并提出所谓“俾斯麦式”能否成真的疑问。神保谦教授对于日韩关系和韩国对中国崛起的态度提出了疑虑。其他学者还对朝鲜的影响提出了疑问。

 

Taylor Frevel教授认为,中国作为崛起国家挑战了本地区的秩序。中国在南海和东海的扩张政策为美国在这些问题上的介入创造了时机,尤其是为其他国家制衡中国威胁创造了条件。他的结论是,中国需要认识到这种政策可能反作用于自身,带来消极影响。美国也需要注意中国的这种取向带来的机会。Camilla T. N. Sorensen教授认为,必须注意到地区内国家的权力转移。

 

会议最后,朱锋教授、Robert Ross教授、Oystein Tunsjo教授和Randall Schweller教授做了总结发言,肯定了所有与会学者提交论文的质量,也非常赞赏两天会议中的充分讨论和相互启发,希望尽快形成正式的成果。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