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亚太区域安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举行

发布日期:2014-07-11


2011/5/20

    

517-19日,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澳大利亚国立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贾拉南国际问题研究院(S. Rajaratnam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Studies)联合主办的“亚太区域安全研究”国际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大学召开。

 

研讨会围绕“亚太区域安全中多边与双边关系发展对区域安全的影响”,“亚太战略环境评估及对策”,“亚太区域贸易安全与经济合作”,“亚太区域资源开发利用与环保”,“亚太区域安全及无核化对策”、“东盟在东亚多边主义和安全合作当中的作用”和“东盟在大国关系制度化中作用”等六个议题展开,就亚太战略形势、权力格局变化、区域安全与经济合作等问题进行了坦率、深入和富有成果的讨论。                              

与会学者普遍认为,随着中国、印度等国家的经济崛起和军事实力增强,亚太地区的“权力平衡”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安全与经济格局开始出现转型。一些亚太国家对中国崛起的走向和影响存在担忧和疑虑,试图通过建立制度性的安全合作或加强与美国同盟关系来平衡中国实力上升。尽管军控和核不扩散问题受到世界范围内的支持和欢迎,但就目前情况来看,核威慑依然对维持亚太地区的稳定发挥着重要作用,亚太地区的军控和无核化依然困难重重。美国在亚太地区的存在被认为有利于减轻当地的“安全困境”,有利于维护地区稳定,但美国的双边“轮轴-辐条”同盟体系能否长久存在已经开始受到怀疑,除非同盟关系的建立能够从以威胁为导向转向以建立地区秩序为导向。

 

与会学者认为随着亚太各国相互依赖加深,多边主义安全合作逐渐成为新的关注和选择。尽管东盟被认为是多边主义合作的成功典范,为亚太国家建立有效的多边主义合作和制度化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但在处理安全事务、建立区域安全架构方面的作用不应被高估。东盟需要与其它非成员国大国进行合作,来共同处理地区安全问题。区域大国应该支持亚太地区的多边安全合作,否则,大国竞争带来的区域无政府状态会越来越严重。

 

在研讨会中,与会学者还重点关注了能源安全问题,认为能源安全已经成为影响亚太国家关系的重要因素。亚太国家对外部能源的依赖增加了这些国家之间的竞争性和自身的脆弱性,有利于美国加强与亚太盟国的同盟关系。多边主义合作是解决能源问题的有效途径,国际能源署在应对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内部成员国之间的能源问题上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遗憾的是中国、俄罗斯以及其它很多拥有重要能源利益的国家都不是该组织成员国。研讨会还对保护跨国劳工权益、避免社会内部冲突升级扩散、东盟地区论坛的意义等问题给予了关注。

 

17日下午,在研讨会结束当天讨论议题后,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副主任朱锋教授携部分与会人员在北大英杰交流中心通过网络与澳大利亚国立大学的40多名学生展开安全讨论会。学生们积极发言提问,与专家和学者的互动气氛非常热烈,对中澳、中美、美澳、中俄等大国关系、环境、气候、能源等问题进行了探讨。尽管学生们对中国的环境恶化、领土争端和军事实力增长等问题存在担忧,但他们普遍认为中国崛起没有给澳大利亚带来威胁,相反给双方带来进行深度景和合作的机遇。

                                       

19日下午,研讨会主办方在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秋林报告厅举行公开论坛,主题为“实现亚太安全的政策选择”。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院长、国际战略研究中心主任王缉思教授主持该论坛。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威廉 陶教授、约翰 莱文希尔教授、南洋理工大学拉尔夫 埃默斯副教授和神奈川大学佐桥亮副教授等七位学者参加了该论谈,向校内外师生和媒体介绍了本次研讨会的目的和各位学者的观点,并回答了现场听众提问。

 

此次研讨会属于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中心麦克阿瑟“亚洲安全倡议”项目。参加研讨会的近四十位专家和学者分别来自中国、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新加坡、日本、韩国、菲律宾、马来西亚等9个国家的20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具有广泛的代表性。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