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view(Vol. 4 No.2)文章限时开放获取

作者:崔志楠 发布日期:2023-05-10

编辑荐读:

CISR的第四卷第2期于2022年12月底上线发行。现精选5篇文章面向读者限时免费开放,欢迎大家在7月2日前免费访问阅读。


关于本刊

China International Strategy Review (CISR) 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主办,Springer Nature 集团出版 (pISSN: 2524-5627/eISSN: 2524-5635)。期刊每年出版一卷二期,定位于刊发讨论重大国际战略问题、具有重要政策和学术意义的研究成果。来稿按照国际学术界通行标准进行双向匿名评审,择优刊发。

           


  • Beyond AUKUS: the emerging grand maritime alliance

师小芹

浙江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员


AUKUS 协议是历史上第一次使一个非核国家拥有核动力潜艇但不拥有核武器的协议。它将澳英美同盟推向更紧密的军事科工共同体的层次,勾勒出新的“海上大同盟”的雏形。这一同盟内部关系愈加紧密,对外愈加趋于封闭。该同盟努力打造“去中国化”的国防工业产业链,成为国际关系再度阵营化的先声。该同盟正在打造的“一体化威慑”战略将改变印太地区的战略威慑力量布局和美国同盟体系对华威慑战略的一些实质特征。对于这一重大动向展示出的政治意志、战略布局、威慑理念和应用艺术,中国应给予密切关注。


  • ASEAN’s responses to AUKUS: implications for strategic realignments in the Indo-Pacifc

李明江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拉惹勒南国际问题研究院副教授


尽管东盟国家对AUKUS的最初反应存在差异,但在三方安全协议发布一年后,东盟已经谨慎地接受了AUKUS的存在。对东盟中心地位的担忧、AUKUS可能对地区稳定性造成的负面影响,以及处理与中美两国关系的战略方针,塑造了地区国家对AUKUS的反应。正如许多政策制定者和分析人士所担心的,AUKUS确实可能在某些地区引发有限的地区军事竞赛,给地区稳定带来更多挑战。同时,AUKUS的执行也存在不确定性,这种新的安全安排能否实现力量均衡并达到威慑效果仍有待观察。从长远来看,或者以伙伴关系的形式,或者基于具体议题的临时合作,更多的地区大国(包括中小国家)可能会逐步向AUKUS靠拢。从这个意义上来说,AUKUS可能在印太地区提供一种新型且或许更为灵活的战略重组模式。在中美战略竞争日益激烈的情况下,印太地区的战略格局可能会变得更加分裂和更具竞争性。


  • Leader security and hedging in the era of great power rivalry: responses of the Philippines and Singapore

查雯

外交学院国际关系研究所副教授


随着大国竞争的升级,次强国可能会发现其对冲战略面临着更大的系统性挑战和国内挑战。现有文献表明,相互竞争的大国对对冲者施加了更大的压力,迫使对冲者选边站队。然而,现实世界中,对冲战略的可持续性因国家而异。与以往强调系统性压力的研究不同,本文强调了决策者面临的国内压力。本文认为,公众更喜欢连贯一致的外交政策战略,可能对对冲战略(内含相互矛盾的安全、经济与政治政策)持怀疑态度。一端是系统性压力与国内压力,另一端是外交战略,领导人充当了两者之间的传送带。具体而言,在国内拥有稳固支持基础的领导人在外交决策方面享有更大的自主权,并更有可能保持强硬的对冲战略。相反,缺乏安全感的领导人更有可能迎合大众,采取更连贯一致的对外战略,而这意味着对冲策略的瓦解。这个理论框架将通过两个案例来验证:菲律宾与新加坡的中国战略。


  • The role of emerging donors in the traditional donor–recipient relationship: the case of China in Myanmar

下村恭民(Yasutami Shimomura)

日本法政大学荣休教授


受援国在与传统援助国(即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和世界银行)的关系中饱受议价权不平等(bargaining-power inequality)之苦。本文探讨了受援国如何利用新兴援助国或者非经合组织的援助国(如中国、印度和巴西)克服讨价还价能力不足的问题。基于标准理性选择理论和对缅甸案例深入研究而构筑的研究模型,本文认为,受援国可以通过两个阶段的步骤来转变传统的援助国—受援国关系。受援国可以从缅甸案例中学习到提升与传统援助国讨价还价能力的策略。


  • Network power and institutional ambiguity: explaining China’s reform path toward US-dominated international institutions

朱杰进;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

孙宇新;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研究助理


同样是针对美国主导的新兴领域国际制度,为什么中国会选择不同类型的改革路径?本文从 “社会网络理论”出发,提出从“网络性权力”这一新理论视角对守成大国的权力进行测量,补充历史制度主义的“渐进制度变迁”理论,构建了一个“守成大国网络性权力+国际制度弹性”的理论框架,并用来解释中国在跨境支付、互联网域名分配、开发性金融等新兴领域参与国际制度改革的路径选择。在跨境支付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环球银行金融电讯协会”(SWIFT)的制度弹性较高,促使中国选择了叠加型改革路径;在互联网域名分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大,而“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规避型改革路径;在开发性金融领域,美国的网络性权力较小,而世界银行的制度弹性较低,促使中国选择了替代型改革路径。

编辑:李方琦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