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4月28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50次“北阁论衡”系列讲座。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学术技术带头人、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龚自正老师以“拥抱星辰大海,营造绿色太空——外空全球治理的挑战及前沿技术与展望”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龚自正老师首先简要介绍了目前人类太空活动的基本情况,指出外空活动具有战略性、复杂性、前沿性、高风险性以及国际性的特点,具有重大的政治、军事、经济价值。
龚自正老师从以下四个角度,归纳了目前空间活动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风险与挑战。
第一,空间碎片数量日益增多,空间碰撞事件频发,对人类空间资产安全构成严重威胁。空间碎片环境持续恶化,可能发生链式撞击反应,低轨区域空间将会趋于饱和。第二,低轨巨型星座迅猛增长,碎片环境严重恶化,引起轨道资源竞争。这是中国航天发展的历史性关口,不能坐视低轨轨位和频率资源被他国尽占,否则未来航天发展空间被挤占,航天大国地位受到挑战,国家安全长期受制于人。第三,新型空间活动如火如荼,空间频率轨位资源争夺日趋激烈并向深空延伸。各国加强空间军事化,争夺战略资源。太空“全球公域”属性弱化,主权色彩浓厚。外空国际治理体系监管缺失,面临困境。第四,近地小行星威胁事件频发,对人类造成巨大威胁。应当加强近地小行星的监测预警、撞击危害减缓、在轨处置等近地小行星撞击防御措施。
龚自正老师提出,针对以上挑战,应推进空间交通管理与空间环境治理。
开展空间交通管理迫在眉睫。空间交通管理目前以政治、军事因素为主导,由国家实力决定。应在命运共同体理念下,完善现有国际空间法律,制定航天技术标准和政策法规,加强自我约束与强制性约束,促进秩序协调、提供和谐服务,确保航天活动可持续开展。
实施外空全球治理是大势所趋。空间交通管理存在盲区,主动移除碎片是空间环境治理的必然选择和唯一出路。龚自正老师指出,空间环境治理应综合运用监测、防护、减缓、主动移除等技术,净化空间碎片环境。同时建立空间交通管理准则,避免碰撞。空间碎片环境治理对国家安全、航天建设和国际外空活动长期可持续发展都有重大意义。
最后,龚自正老师对我国空间治理发展提出建议:(1)在国家层面深入开展空间交通管理研究;(2)大力推动空间交通管理应用系统论证和能力建设;(3)加快建立空间交通管理协调机制,推动立法进程;(4)深度参与空间交通管理相关国际事务与合作。
在提问环节,龚自正老师与在场师生就我国空间碎片移除的计划、小行星防御系统的雷达部署、巨型星座的商业价值与军事意图、我国航天领域体制机制建设和竞争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与探讨。(寇雨琦 供稿)
编辑:李方琦 摄影:郑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