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2月25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47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许亮老师以“工厂、家庭和资本的边陲:中国企业在非洲的社会经济学考察”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许亮老师首先从宏观视角出发,分享了最近十年以来,中国与非洲在外交、贸易、投资等多个领域取得的飞速进展与重大成就,并介绍了现有研究中存在的“作为帝国的中国”与“作为发展模式的中国”两种叙事模式。在此基础上,许亮老师提出了第三种叙事——“作为资本的中国”。
许亮老师指出,“作为资本的中国”在非洲有着三重面向。第一重是国家资本,涉及战略性行业与重大基础设施的国家间合作,属于最顶层的面向。第二重是草根冒险资本,指向了在非洲工作、经营、冒险的华人群体,属于最底层的面向。而许亮老师重点介绍的,则是作为第三重中间面向的私营产业资本。根据相关研究,来自中国的私营资本对非洲的经济发展和就业做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对于非洲把握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具有重大意义。
许亮老师分享了自己在南非新堡针对华人服装工厂展开的研究。南非新堡拥有约120家中国服装厂,雇佣当地女工约两万人,同时也是祖鲁人的聚集地。在分析新堡为何存在众多华人工厂时,许亮老师指出,曾经的种族隔离政策使南非在国内“边境”地带建立起劳动密集型工厂区,容纳了大量黑人就业,但随着种族隔离政策在国际上受到谴责以及产业转型,南非开始寻求亚洲国家的投资与合作。目前,新堡有三种类型的华人家庭企业,包括中国香港与新加坡投资的大型出口企业、中国台湾投资的中小规模毛衣工厂以及中国大陆投资的代工厂。许亮老师着重分析了华人家庭模式的变化,上世纪70年代的台湾投资者举家来到非洲,组成了“模范家庭”,经营家庭网络;而本世纪以来大陆投资者却形成了“生产型夫妻”的结构,掌握带线技术的女性与掌握机修技术的男性在与工厂的长期相互建构中形成了伙伴关系,并得到相当程度的社会接纳。
许亮老师的分析随后转向了在华人服装厂工作的祖鲁女工的家庭结构。中国私营资本的进入使祖鲁女性实现了从留守母亲到产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对于那些在华人工厂中工作了半生的祖鲁女工,许亮老师用“工厂母亲”进行定义,在这种以女性联结的家庭结构中,只有母亲和祖母这样的女性角色,没有丈夫或父亲等男性角色的存在。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随着当地矿业的衰落,男性无法在原本可以得到工作机会的地方就业,面对这种变化,形成以女性为核心的家庭结构,能够维持低工资的生活水平,从而实现劳动力与社会性的双重再生产。
最后,许亮老师认为,通过对工厂、家庭与资本的边陲地带的微观考察,不仅可以帮助研究者认识中非交往的历史性意义和全球属性,也意味着对资本形态、工厂面貌、家庭结构新变化的展望,更是理解他者与认识自我的过程。
在提问环节,许亮老师与在场师生就华人家庭的财产分配、中国私营资本对祖鲁女工自主开办工厂的影响,以及南非产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的意涵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章煦 供稿)
编辑:李方琦 曾楚媛 摄影:郑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