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3月26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48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中华美国学会荣誉会长王缉思老师以“身份政治在美国”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王缉思老师首先以美国电影《利刃出鞘》引题,指出这部电影实质上是美国当代社会的政治寓言,反映出以白人为主的老移民和富人群体与新移民和穷人群体之间的矛盾。王缉思老师随后回顾以族裔为核心的身份政治问题在美国历史中的演变,认为即使是在20世纪70年代之后,种族政治依然长期存在,白人至上主义和白人民族主义思潮在特朗普执政时期再次达到高峰。
王缉思老师归纳出身份政治取代阶级政治成为美国政治核心问题的四大因素。第一,过去三十年间美国在经济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严重的收入不平等问题;第二,左派和右派的关注点逐渐由经济转向社会和文化议题;第三,大批拉美裔新移民的涌入、9·11恐怖袭击事件的发生和伊斯兰激进势力的冲击都强化了身份政治;第四,非裔美国人因产业结构调整而大量失业、白人工人阶级群体内出现社会衰败、新移民普遍陷入贫困等问题滋生了社会不满情绪。此外,王缉思老师结合时事,讨论了性少数群体(LGBT)、黑人生命平权运动(Black Lives Matter)、Metoo运动、针对亚裔的仇恨犯罪等热点议题。
在此基础上,王缉思老师从学术的视角对身份政治进行解读,指出身份政治涉及人的“尊严”问题,对这一现象的理解可以追溯到东西方的古代政治思想,而网络时代的到来加剧了人们在身份认同上的冲突。
王缉思老师总结,当代美国身份政治的核心问题是共和党主流思想倾向中的民族主义和民主党主流思想倾向中的自由主义之间的矛盾,而这种矛盾能否成功解决关系到美国政治的发展方向。最后,王缉思老师从世界政治的角度反思了身份政治的作用和未来。
在提问环节,王缉思老师与在场师生就美国是否面临着全面危机、拉美裔移民的经济处境和政治立场、身份政治矛盾的解决方案、拜登政府的政策应对、社会多元性与国家统一性之间的辩证关系、美国与欧盟的移民政策对比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张诚杨 供稿)
编辑:李方琦 摄影:郑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