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节大磊:美国的“深层国家”——现实与迷思

发布日期:2021-06-01

2021年5月28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51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节大磊老师以“美国的‘深层国家’——现实与迷思”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节大磊老师首先分享了“深层国家”概念在美国的传播过程。 “深层国家”最早出现在土耳其,指“在台面下能够发挥巨大影响的势力”;挪威学者奥拉·图安德第一次将其用于分析西方国家;随后,美国学者Perter Scott、Mike Lofgren、Michael J. Glennon相继用此概念或相似概念分析美国政策。然而,从2016年3月“信息战”网站发表文章开始,深层国家这一概念进入到极右翼阴谋论者的话语体系中并在美国迅速流行;2017年6月特朗普第一次在其推特上使用此概念,“深层国家”从此正式进入美国官方政治话语。不仅阴谋论者纷纷著书立说,民调数据也显示,受访民众中认为“深层国家”存在的比例相当之高。

节大磊老师随后将研究聚焦于美国的职业官僚系统,并回顾了美国官僚体系的发展与扩张过程:安德鲁·杰克逊总统上台之前,美国政府处于“士绅治国”阶段,政府官员任期较长;杰克逊总统上台之后建立了“分肥制”,将政府职位当作酬佣赠送给支持自己的人;但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美国社会的快速工业化,分肥制难以维持,美国政府逐渐建立起“考绩制”;最后,政府官僚机构经历了若干次扩张,发展至现今的规模。然而,官僚体系的扩张也导致了相关方面的批评,保守派批评“官僚国家”(bureaucratic state)违背宪法精神,自由派则批评“国家安全国家”(national security state)损害个人自由。

在此基础上,节大磊老师明确指出, 认为在2017年初特朗普总统就任时,美国存在一个有系统性和组织性、主要由职业官僚组成的针对民选总统的“深层国家”的这一说法基本是无稽之谈。首先,从全景式角度来分析美国官僚体系,节大磊老师指出美国职业官僚在政治环境、意识形态以及对政策的影响力方面存在多元化特征,职业官僚与政治官员之间也存在相互转化的渠道。其次,与其他国家进行横向对比,美国总统对官僚体系的政治控制力相对较高。最后,纵向对比而言,美国总统与职业官僚之间的龃龉也有较长历史。因此,节大磊老师认为,美国始终存在的官僚体系和总统之间的紧张关系,也许在特朗普时期有所增加,但是并不存在所谓“深层国家”。

接下来,节大磊老师分析了职业官僚抵制特朗普的原因与方式,指出职业官僚抵制总统的原因包括:对宪法法律的效忠、对专业规范的坚持、政策分歧、客观上的磨合需要。而抵制的方式则包括:拖延、在内部讨论中表达异议、故意泄密、辞职,或者诉诸监察长、国会和法院。而对于职业官僚的职业生涯而言,抵制行为本身也有着不小的风险。随后,节大磊老师从“穆勒调查特朗普竞选团队”的案例出发,分析了美国职业官僚、政治官员以及总统之间相互博弈的微妙过程。

最后,节大磊老师总结到,美国职业官僚能否成功发挥抵制作用,关键在于是否能够使其抵制行为嫁接到美国最基本的三权分立的宪制架构之上,否则仅仅依靠职业官僚自身的抵制行为,作用是有限的。

在提问环节,节大磊老师与在场师生就“深层国家”与建制派的关系、特朗普对政治任命官员以及职业官僚的控制力度、“深层国家”概念存在的必要性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章煦 供稿)

编辑:李方琦    摄影:郑培杰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