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6月10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52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助理教授赖华夏老师以“‘舍弃’与‘再发现’——国际关系研究的国际法传统”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赖华夏老师首先介绍了国际关系学科的国际法传统。老师指出国际关系学科的起源是以20世纪上半叶剧烈动荡的欧洲国际关系为土壤,建立在浓厚的外交史和国际法基础上。然而随着二战的结束,一方面国际法没有成功阻止二战的爆发使其有效性受到质疑;另一方面国际关系重心从旧欧洲转移至美国,国际关系脱去欧洲的色彩,换上了美国的面孔,具有非常独立的学科意识,强调国际关系研究需要有别于法学和历史学研究。所以,国际关系学科在独立的过程中成为政治学的分支,国际关系研究与国际法研究分道扬镳。而从80年代末开始,不管是美国倡导的新自由主义国际秩序还是“全球治理”概念的提出,或是近年来大国战略竞争与“法律战”不断升级等现实推动下,国际法在国际关系领域中重新受到高度瞩目。
赖华夏老师随后将视角转向了中国,她指出近代以来,中国从不平等条约的签订,到民国时期的废约运动、修约外交和中国参与国际组织,国际法不仅成为晚清以来中国对外关系的核心要素,也是现代中国国家构建的重要参考框架。因此无论是在民国时期还是在新中国时期,国际法依旧是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70年代末以来,中国国际关系研究把建立区分于外交史和国际法的独立学科作为当务之急,追求研究的“理论化”与“科学性”。赖华夏老师认为,这种以学科分工之名把国际法传统排除在外的做法,是对复杂国际关系的误读。近年来,立足中国外交上对于南海仲裁案、中美贸易战、“一带一路”倡议等现实需求,中国国际关系研究重新发现国际法对于国际关系研究的重要意义。
在此基础上,赖华夏老师进一步指出,当代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在交叉融合研究上存在“失衡”问题。国际法研究方法以法教义学分析和规范性分析为主,强调推理演绎;而国际关系研究运用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以归纳研究为主,这就导致了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交叉研究中出现失衡和不对称的状态。具体体现在:首先在研究方法上出现大量把法律问题当成经验研究来处理的一边倒情况,其次在理论运用上只会单向借鉴国际关系理论于国际法话题,而对于国际法的自然法与实证法、国际法的不确定性、国际法的动态发展等基本理论鲜少引用。
接下来,赖华夏老师分析了影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交叉学科发展的政治因素。她指出,现有国际法与国际关系交叉研究紧跟美国国际关系研究议程的步伐,美国学者通过在顶级学术期刊上撰文建议研究议程、发挥发表机制的指挥棒作用,为交叉研究议程注入了强烈的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
最后,赖华夏老师总结到,面对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交叉学科现有的问题,需要加强对国际法方法和理论的理解,才能够进一步促进交叉学科的发展。
在提问环节,赖华夏老师与在场师生就中国如何在国际法和国际关系交叉研究中提出有中国关怀的议程、中国与西方对于国际法不同的理解、国际法研究的最新进展和研究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潘凌子 供稿)
编辑:李方琦 摄影:郑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