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9月24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53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雷少华老师以“科技、产业与中美竞争”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雷少华老师首先指出,当下中美竞争的新赛道是产业竞争。他分析了二战之后美国科技优势形成的原因,以及当下美国科技优势下降的原因,并由此总结了现代科技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随后,雷少华老师对比了“美国设想的全球产业结构”和“现实中的全球产业结构”,指出中国自2001年加入WTO、被纳入全球分工体系以来,与美国设想的产业结构不同,不仅仅是参与劳动密集型产业和资本-劳动密集型产业,而是成为唯一一个能够全面参与全球产业结构的国家,其中包括美国占绝对优势的技术密集型产业,逐渐成为全球价值链的核心。因此,在中美关系进入新赛道后,代表着技术密集型产业最高水平的高科技公司成为赛道上的新选手,而打击高科技公司成了美国维持自己领先优势的途径。
雷少华老师展开描述了中美合作与竞争背景下世界产业格局的图景,指出其中主要的竞争就发生在中美之间,中国的主要优势在于对科技的市场应用。雷老师提到,只有被市场应用的科技才是技术,否则只是实验室的研究,并以人工智能图像识别和自动驾驶汽车的发展、5G基站建设等例子做了说明。新科技的市场应用离不开配套设施,雷老师从这个角度指出了中国在竞争中具有的制度优势。美国的市场机制并不能适应今天超大规模资本投入和超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的新阶段。以数字基础设施为例,至2021年7月,中国5G基站达到100万座,而其他国家加起来只有不到40万座。雷老师同时指出,中国产业的发展是速度、科技与产业链的结合让区域发展走向了构建超大规模的产业集群,从而极大的降低了生产成本。
最后,雷少华老师总结道,中美之间的竞争关系进入了一个新赛道,新的赛道是由新技术研发、新基础设施、新产业集群和新市场规模这四个方面组成的,并由此延伸出新学术思考。雷老师认为,新赛道不仅揭示了中美竞争的本质,也对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在提问环节,雷少华老师与在场师生就中国产业发展模式相较于历史中的其他模式在国际竞争中的特殊性、中国在新赛道之下的外部环境以及当下中国的产业外流等问题进行了讨论与交流。(王诗语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