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3月18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56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比较政治学系主任汪卫华老师以“失语症与方法论——比较政治研究的中国困境”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汪卫华老师首先指出,当今中国的比较政治研究仍然未能摆脱学科本身“舶来品”的特质:国内学者并未将传统的政治实践经验融入理论中。尽管国内政治学方法论训练明显加强,政治学理论的文章却越发难读。
随后,汪卫华老师对比了20世纪所确立的比较政治研究传统和21世纪以来渐成的新研究导向。前者指向改革与新政,因而着重外务、变法等实用层面;后者将比较政治学视作科学,强调对政治现象给出理论层面的回答与解释。然而,政治学中的科学要素被过度强调。中文学界的比较政治文章越来越像“拿方块字写英文”,真正的理论进展乏善可陈。
汪卫华老师以生动的例子描述了比较政治学研究中“失语症”的具体表现:“洋腔洋调,辞章欧化;盲目移植,张冠李戴;乐于唬人,不求甚解;标榜科学,总想算命。”他认为,方法论教育无法解决失语症问题,原因在于:“洋话没学好,中文也忘了;热衷本体论,不讲认识论;侧重操作化,忽视概念化;夸大普适性,难以处境化;紧跟洋八股,照样教条化。”
最后,汪卫华老师总结道:对于中国人而言,塑造理论思维的关节点不是方法论训练,而是语义场与认识论。现今的比较政治研究更应当寻求“处境化认识”,而非“覆盖率认识”。研究国际关系的学人们应当在学透西方理论后跳出形式化的窠臼,建立政治学中的中国话语。
在提问环节,汪卫华老师与在场师生就中国学者引用舶来概念时候的价值立场、中国比较政治学研究的缘起、中国政治学科的发展历程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讨论。(供稿:王夏越)
编辑:李方琦 摄影:郑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