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5月27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36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华盛顿特区中东研究所高级研究员、冲突解决和二轨对话项目主任兰达·斯利姆(Randa Slim)以2003年后伊拉克冲突的七个关键转折点(Seven Key Turning Points in the Post-2003 Conflict in Iraq)为题做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斯利姆围绕伊拉克冲突产生的根源与推动力、2003年后伊拉克冲突的七个关键转折点、伊拉克如何构筑通往持久和平的道路三个方面,论述了伊拉克2003年以来的局势变化。
关于伊拉克冲突的推动因素,斯利姆认为主要有4大关键因素的作用。第一,关于伊拉克国家身份认同和政权争夺的冲突;第二,不同族群之间和各个族群内部的矛盾;第三,结构性因素;第四,地缘政治的影响。具体包括伊拉克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和派别内部的冲突、中东地区其他国家的革命、伊拉克自身政权的不稳定性等。
2003年之后,伊拉克冲突出现7个关键转折点,分别是:(1)民族-教派政治制度的出现(2003年);(2)逊尼派-什叶派的冲突(2003年8月);(3)美国的增兵(2007年);(4)什叶派对伊拉克政权的控制增强(2008-2013年);(5)ISIS的发展(2014年);(6)国内游行示威运动(2015年7月)和(7)对ISIS的打击。
斯利姆强调,美国对伊拉克冲突的介入和撤出、政策的波动和对伊拉克临时权力机构(CPA)的错误认知是影响伊拉克局势的重要因素。逊尼派、什叶派之间的冲突和对政权的争夺,以及ISIS的恐怖活动也对伊拉克产生非常重大的负面影响,加剧了局势的恶化。
最后,斯利姆对于未来伊拉克如何寻求持久和平提出了几点建议。首先,应当加强政府治理,包括增强政权稳定性,提升国家安全性,推动经济建设等。其次,应该关注边缘化群体,比如没有身份证明的那些人,受到ISIS迫害的群体,或那些被误认为亲ISIS的群体等。此外,在司法体系建设、族群和解和重建不同区域之间的关系等方面也应该做出努力。处理好这些问题与挑战能为伊拉克未来的和平提供机遇。
在讨论环节,斯利姆与在场师生就伊拉克政治制度、美国撤出伊拉克的影响、伊拉克圣战和国内流离失所者、逊尼派和什叶派之间的冲突等问题进行了更深入地交流与探讨。(张琪琪 供稿)
编辑:李方琦 摄影:郑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