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1月20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44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外交部网络外交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徐培喜老师以“互联网走向分裂还是共同体?——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源起、分歧及走向”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徐培喜老师指出,网络空间国际治理具有高度复杂性、广泛性与交叉性,正逐渐成为大国博弈的核心,主要体现于网络军控、网络犯罪、数字经济和数字贸易、技术代码以及网络信息内容五个方面。第15届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81号分论坛即以“克服中美数字冷战”为题,针对美国“清洁网络计划”与中国《全球数据安全倡议》间的博弈展开了讨论。据此,徐培喜老师总结了美国动用国家网络主权对特定国家进行打击的三个特点:排斥异己、合纵连横、栽赃陷害。
徐培喜老师随后介绍了他对网络空间国际规则的研究,包括:中美关于网络间谍活动的共识、不干涉互联网公共核心、信息干政、动网与动武、维护全球金融稳定、网络安全漏洞、网络攻击溯源机制与原则、人工智能和自动致命性武器以及反对种族歧视、民族仇视、宗教仇恨,概述了这九条规则的初步形成过程、主要内容,并进行了分析。徐培喜老师认为,围绕这些规则的争论反映了把技术问题意识形态化的美国、试图走第三条道路的欧洲、以及维护自身数字经济利益的中国之间长期存在的分歧与博弈。
徐培喜老师进一步解释,美国目前存在两种网络空间国际治理模式的争议,分别是:(1)由信息产业界与许多民主党开明人士支持的、强调政府、企业、技术社区和学术界等多方主体共同参与治理的多方模式;(2)由军工、情报、安全部门支持的进攻性网络主权模式。双方博弈的结果将决定互联网是否会走向分裂。如果任由网络主权论者获胜,新当选总统拜登不及时纠偏,那么国际互联网的命运将充满不确定性。
在提问环节,徐培喜老师与在场师生就海底光缆、网络匿名性以及5G信息产业发展下的中美关系等问题进行了交流和探讨。(章煦 供稿)
编辑:李方琦 曾楚媛 摄影:郑培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