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干春松:天下与国家·儒家的看法与设想

发布日期:2016-01-16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于2015年12月21日举行“北阁论衡”系列讲座第4期,北京大学哲学系干春松教授以“天下与国家:儒家的看法与设想”为题作了发言,并与在座师生进行了交流。院长王缉思教授出席讲座,国际关系学院印红标老师、于铁军老师、节大磊老师参加,讲座由院长助理归泳涛老师主持。

干春松教授首先围绕“天下观”谈了自己的想法。他介绍了“三世说”。三世说源于公羊学,将社会治乱兴衰的阶段分为三世:据乱──升平──太平。这“三世”只是讲社会从乱到治的变易,还没有涉及社会性质转变的问题。干教授认为,三世说的重要意义是“改制”,春秋公羊学认为孔子在写《春秋》时已经为后来社会制定好了一套政治秩序的密码。

干春松教授随后又谈了他对“夷夏观”的看法。他认为中国古代没有种族的概念,只有文化的概念。孟子的“尊王攘夷”中,“王”者不是指实力强的国家,而是其政治设计符合儒家的思想。通过尊王攘夷来区分夷夏,其实是树立一个文明的标准。因此, “尊王攘夷”并不涉及种族,其实质是是对不合理秩序的批判与对合理秩序的肯定。

干教授之后讲授了“王者无外”的理论。“王”不是政治性的职务,而是价值性的陈述。儒家思想认为老吾老才能及人之老。王者无外也是,必须先爱你身边的人,然后爱这个国家的老百姓,然后爱天地万物。

在总结阶段,干春松教授谈了“天下”和“国家”的观念。儒家天下观念的核心是:仁爱之心,王者无外。其中仁爱之心是核心,需要通过王者无外的格局来保障,需要通过夷夏、三世等观念来了解天下。

干春松教授最后指出,我们当前需要反思现有世界秩序的结构,也需要反思现有国内秩序的结构。中国应该有可能建构基于中国文化传统的秩序,为中国人提供“天下观”和“国家观”,而不是照办西方的观念。

在问答交流阶段,干教授与在座师生就中国的“天下观”如何向世界推广、如何建立一个与“天下观”配套的秩序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北阁论衡”系列专题研讨会,自今年九月第一讲至今,已成功开展四次专题研讨会,为国际问题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和学生提供平台。研讨会是开放的长期性交流活动,欢迎各方推荐主讲人及主题,期待在新的一年里“北阁论衡”系列专题研讨会可以与大家探讨更多有深度有意义的问题。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