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6年3月11日,北京大学战略研究院第5期“北阁论衡”专题研讨会在北阁举行。日本筑波大学名誉教授、亚洲历史资料中心主任波多野澄雄应邀做了主题为“日本的历史认识问题”的讲座。讲座由于铁军副教授主持。
波多野教授围绕“战争受害者和日本政府的赔偿”、“战争责任与历史教训”、“战后赔偿问题和‘村山谈话’”等三个问题,在90分钟的时间内详细地阐释了日本政府对相应历史问题的态度和看法。有关第一个问题,波多野教授认为,日本政府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进行赔偿的对象主要是日本本土出身的军人,而对出身朝鲜半岛、中国台湾等日本前殖民地的士兵的赔偿,以及对因战争而受到损失的本国平民的赔偿明显少于前者。这样的做法违反了“内外人平等主义”和“国际平等主义”等国际通行的准则。
关于第二个问题,波多野教授解释和评价了日本政府及国内民众对东京审判、参拜靖国神社、历史教科书等问题的看法。他认为,这些问题的性质在日本国内至今依然有所争议,看法并不统一。同时,中国、韩国等其他亚洲国家在这些问题的看法上与日本也有较大的不同。媒体报道、文化差异等都是造成认识差异和误解的原因。
有关第三个问题,波多野教授主要介绍了“从军慰安妇”问题和日本推动“和平友好交流计划”的努力。他指出,在日本政府看来,日本以政府或国家为名义所进行的战后赔偿和补偿已经随着以《旧金山和约》为核心的和约体系的推行而解决完毕。因此,日本随后的赔偿往往以民间的形式而非以政府的名义进行。这引起了一些不满和争议。此外,自前首相村山富市开始,日本积极推动了一系列和平友好交流计划的开展,但收效甚微,可谓一大遗憾。

最后,波多野教授回答了到场学生的提问,并表达了对中日友好的祝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