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3月31日,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行了第12期“北阁论衡”,邀请日本帝京大学教授户部良一以“战前日本的安全保障战略”为题进行专题讲座。本次讲座由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于铁军主持,政府管理学院白智立副教授担任翻译。
户部教授首先回顾了明治前半期的安全保障战略:实际上,直到日俄战争为止,日本并未制定明确的安保战略,然而始终将朝鲜半岛作为战略重点。户部教授引用内阁会议决定、大久保利通就“征韩论”的表述及山县有朋的“利益线”、“主权线”区别,论证了“朝鲜半岛作为日本本土的防波堤,应避免落入与日本敌对的大国手中”的战略主张。
在第二部分基于日本政府文件的国防方针的具体梳理中,户部教授就1918、1923及1936年三次方针内容的修正及其时代背景予以介绍。从1907年初定国防方针对进攻主义的强调发展到到1923年修订中对速战速决和准备长期战争的两论并置,该过程中日本充分吸收了日俄战争及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经验与教训。至1931年九一八事变,由石原莞尔参与修正的国防方针将美国、苏联及中国列为了日本假想敌,背后反映出了日本国内陆军和海军的权力斗争。1936年基于国策基准改定的国防方针明确要求“南进”,同时让日本承担起对满洲整体的防卫职责。
在讲座的最后,户部教授简要说明了战后的安全战略:从帝国到普通国家的转变以及核武器的诞生彻底改变了日本安保战略制定的基础。朝鲜半岛将在战略中扮演怎样的角色也值得相关专家深入探讨。
在问答环节,户部教授与在座师生就安保战略调整的国际背景,研究材料的获取以及中国国内情况对日本安保策略的影响等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讨论。(毛思源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