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施展:何谓中国

发布日期:2021-04-12

2021年4月9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49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外交学院教授、外交学院世界政治研究中心主任施展老师以“何谓中国”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施展老师首先从当今中国在内政和外交上遇到的问题出发,指出政策性的困境可能源于历史叙述的模糊,认为需要通过构建一个新的史观来促进国家认同,从而有效地定义中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目标,从底层逻辑中找到政策问题的突破点。

围绕着“中国历史的元叙述”,施展老师归纳出中国传统历史叙述中的三大困境。第一,中国古代史叙述的中原论缺乏对少数民族的关注和论述,导致了民族认同和史观共享的不足;第二,近代史叙述的屈辱论,生产出民族主义情绪,容易恶化自我的外交环境;第三,中国革命史叙述的对错论,使国内讨论容易陷入立场之争,难以达成共识。

在此基础上,施展老师分别提出了三种新史观并将其融合为一个连贯、统一的解释框架,以突破传统历史叙述的困境。首先,施展老师认为要将中国古代史作为体系史来理解,将少数民族纳入中国的历史叙述中。通过列举秦汉时期的史实,施展老师指出儒家文化的地理依赖性虽然导致中原政权与草原政权不同的政治逻辑,但最终形成了一种互构共生、多元复合、内部均衡的历史体系。其次,对于近代史,施展老师认为加入世界经济体系是中国历史的内在需求。古代历史体系达成的内部均衡状态不仅带来了和平红利,还导致了人口大爆炸和内卷化困境。施展老师分析,近代西方的到来推动了中国由封闭经济向参与全球经济转变,有助于将过剩人口的内卷化困境转化为国家的竞争优势。其三,施展老师进一步提出,竞争优势需以政治整合为前提,因此从革命史的角度看,革命是政治整合的手段。国家只有完成自我整合,才能加入全球体系,释放竞争优势。

最后,施展老师总结,史观的重构也是叙事逻辑的变迁,对中国问题的深入探讨和分析,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处理中国与世界的关系。

在提问环节,施展老师与在场师生就中国史观重构的适用性与方法论、儒家文化的动员性与生产方式的关系、重构史观的实践意义、古代皇帝政权与霍布斯利维坦的对比等问题进行交流与探讨。(包晓东 供稿)

编辑:李方琦    摄影:郑培杰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