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胡凌:身份、认证与数字社会治理

作者:胡凌 发布日期:2024-09-30

2024年9月26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78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北京大学法学院、人工智能学院胡凌副教授以“身份、认证与数字社会治理”为题做讲座,并与在场师生展开交流。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归泳涛副教授主持。

胡凌副教授从基础身份到数字身份,从概念到实践,对数字身份制度的构成以及其中蕴含的风险进行了讨论。

首先,胡凌对基础身份和数字身份作了概念上的界定,并指出认证权力是国家的核心权力。国家通过为公民颁发身份证件从而完成公共服务等方面的统计调查,实现有效治理。认证过程实际包括两个方面,即证明“你是谁”和“你是你”,不仅要识别出个体的社会关系,还要识别出参与不同交易过程的个体具有同一性。

随后,胡凌对基础身份的扩展、淡化、标识多元化和数字化转型进行了全面的讨论,并重点分析了数字身份证的两种不同技术路线、新出现的网号网证认证方式、次级身份识别,以及“刷脸”的社会意义等。胡凌指出,“刷脸”不仅是一个单纯的社会身份查验过程,更意味着身份认证和行为识别系统在社会范围内的重塑。当下使用机器取代其他社会成员对特定个体的社会身份进行识别和认证,是人脸作为一种标识符在当前社会的新的运用,能够帮助在线交易提升效率,降低社会交易总成本,使得整个数字环境的可信程度大大增加。胡凌同时也指出,反对者认为在存储环节面临着人脸数据泄露的风险,而人脸具有唯一性,一旦泄露会带来难以弥补的损失。但胡凌认为,对人脸泄露带来风险的讨论仍然很模糊,或至少不像身份证号、账号密码或者身份证失窃那么显著。除了极端情况下的人脸数据文件被冒用,更可能的风险在于实质性的知情同意的落空,从而导致伪造身份活动的增加。

除此之外,胡凌还指出部分有价值的身份信息可能会导致不规范买卖市场的出现,如数字黄牛、跨地域职业身份滥用、虚拟地下市场以及基础身份黑市等。

在提问环节,胡凌与在场师生就身份认证跨境服务、企业对个体身份信息收集和使用过程中的风险、网证网号作为新的身份认证方式、公民是否有权利拒绝提供个人身份信息等问题进行了交流。(供稿:王诗语)

编辑:李方琦    摄影:孙艺林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