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王新生: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以第二次安倍晋三政权为例

发布日期:2021-10-22

2021年10月20日晚,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举办第54期“北阁论衡”系列讲座。北京大学历史学系教授王新生老师以“日本对华政策与国内政治——以第二次安倍晋三政权为例”为题做了讲座。本次讲座由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副院长、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副院长归泳涛主持。

王新生老师首先指出,本次讲座希望通过对第二次安倍政权的分析探讨新世纪日本对华政策的规律性。他简要回顾了2012年安倍晋三上台前后中日关系的基本态势以及代表性事件,包括2010年的撞船事件、2012年钓鱼岛“国有化”事件、2012年中国的涉日游行、2013年1月海军火控雷达瞄准等事件,指出了当时中日在海上权益、安全问题和历史问题上的紧张关系。但自2014年安倍首相与习近平主席会面开始,两国关系逐渐缓和,日本对中国的“一带一路”、亚投行等提议也表现得更加积极。2018年安倍首相访华更是将中日关系的友好程度推到了其执政时期的巅峰。

随后,王新生老师分析了近代日本的社会变迁及其对政治结构的影响。他指出,平成时代是一个社会变迁的过程,日本进入以网络通讯为基础的后工业化社会,超单身主义和低欲望主义是这一时期的社会潮流。王老师通过详实的数据阐述了社会变迁对日本的社会和政治结构产生的三个负面影响。第一,第三产业及非正式雇佣人员比率增加,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第二,不婚率逐年提高,人口老龄化、少子化现象日趋严重;第三,社会的组织率急速降低,传统的利益集团与政党关系基本崩溃。王老师从现代社会政治过程的角度分析认为,日本的利益集团无法有效聚合民意,调动政治资源,从而破坏了政治循环过程。在这一背景下,政党首脑容易成为选举招牌和剧场型政治家。

接下来王新生老师阐述了首相官邸主导决策的悖论。战后日本的决策模式首先是官僚主导,70年代进入政党主导时期;而现在,在传统利益集团日趋松散的背景下决策主要由首相官邸主导。首相官邸通过公认候选人和政党补助金分配等改革后的制度强化权力,削弱自民党内派系的影响力。同时,行政改革分割了大藏省等省厅的权力,提高了首相官邸的地位。然而首相官邸主导决策的悖论在于,如果首相个人的领导力和魄力不够强大,那么他不仅不能发挥制度优势,反而会被制度束缚。因此,王新生老师推测,岸田文雄政权基础脆弱,不能充分发挥首相官邸的领导作用,反而会受到民意和舆论的影响,这可能加剧对华政策的不稳定性。

在提问环节,王新生老师就首相官邸主导决策悖论、横向视角和纵向视角下日本政治议题、中日关系的改善以及东亚儒家文化圈的意义等问题,与在场师生进行了讨论和交流。

编辑:李方琦    摄影:郑培杰

版权所有@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

官方微信

手机站

Copyright@2014北京大学国际战略研究院 版权所有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颐和园路五号